■本报通讯员 赵羚彤 王姝
近日,2024年江苏省模范教师表彰名单公布,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陆伟刚被授予了2024年江苏省模范教师称号。
作为扬州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的带头人,陆伟刚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十载光阴荏苒,他不仅在水利工程领域深耕细作,以“高性能”“大流量”的澎湃动能,给南水北调工程安上“中国芯”。在教坛之上,他更是倾注心血,孜孜不倦地培育着对水利事业满怀热情的青年力量,共同守护着“一江碧水”。
陆伟刚深知,安全、稳定、高效是大流量泵站建设的核心目标。长期以来,大流量泵站建设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泵装置过流通道的水力设计与泵房水工设计、结构设计各个环节不协调,进、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方法滞后、泵站水力系统设计不当等问题,是阻碍我国大流量泵站建设发展提升的“瓶颈”问题。
如何针对不同流量和扬程的泵站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最佳效率?在陆伟刚看来,这需要对每座泵站的水泵进行个性化选型,甚至进行全新设计
历时多年,陆伟刚带领团队走遍了中国的河湖山川,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份、1000余座泵站,深入调研大流量泵站的运行现状及问题。
凭借丰富的实地经验,他们创建了高性能大流量泵站协同优化设计方法,成功解决了泵装置水力设计与泵房水工设计之间的复杂协同优化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泵站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目前,这些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泵站等100余座大流量泵站,占21世纪以来我国新建大流量泵站的80%以上。
科研之路,既是坚守,也是传承。“陆教授身上有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他常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值得我们去尝试。”团队成员徐磊博士深情回忆,在科研攻关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陆伟刚都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陆老师在工作中非常拼命,他是我们所有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徐磊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次设计讨论会上,他偶然发现陆伟刚的脖子上多了一道十多厘米长的刀疤。几经询问,他才得知,陆教授在做完甲状腺和淋巴肿瘤手术后仅六天,就迫不及待地重返科研岗位。这种敬业精神,令团队成员们既感动又敬佩。
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陆伟刚始终把培养水利人才视为己任,他在讲台上辛勤耕耘,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先后培养了3000余名奔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一线的水利专业人才,为国家的水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人达己。由于在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他相继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进个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等教育教学荣誉30余项。
“未来,我将在科研创新和潜心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陆伟刚说。
报道链接:无链接
———《江苏科技报》202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