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高质量打造“天下淮盐”旅游圈 ——访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刘怀玉

■本报通讯员 樊骏

新春佳节期间,全国各地文旅开启“宠客”模式,全力打响春季旅游开门红。其中,作为传统旅游热门IP的大运河文化带再度受到沿线城市的高度重视和创新发掘,浙江绍兴官宣投资200亿元用于大运河浙东运河越城段保护;山东枣庄探索建设大运河文化体验廊;河北沧州围绕大运河举办首届新春灯会……

而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省份的江苏又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又该如何规划?带着问题,记者专访了长江文化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研究员,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刘怀玉。刘怀玉建议建立苏北运河、苏南运河文化带,并建立市厅协商机制,高质量打造“天下淮盐”旅游圈。

已形成“三驾马车”运行模式

江苏是最早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省级行政区,自2015年开始,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沿线各市县便以超前的眼光,充分利用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创造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刘怀玉认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运行模式而言,可凝练为“三驾马车”,即以项目建设和特色活动为两翼,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又快又好,显示了运河强省的实力和地位。

刘怀玉认为,“三驾马车”运行模式是一种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实际上是江苏多年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的经验总结,既体现了江苏地方党委和政府率先作为、精明领导的智慧和技艺,又发挥重点项目‘压舱石’的作用以及特色活动的集聚效应,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刘怀玉还表示,“三驾马车”运行模式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为“三驾马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能力结构,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又相对独立,分别扮演各自的“角色”。其中,作为行政部门的党委和政府发挥着设计师和决策者的作用,而项目建设就是“长骨头”,特色活动就是“长肉”。三者共同作用,最终使运河文化带的整体形象丰满起来,达到“走大运”,聚人气、生财气的目的。

多措并举推动系统性发展

尽管江苏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一直处于第一梯队,取得了丰富的建设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刘怀玉指出,一方面,受大环境影响,地方领导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视程度下降,表现在重点项目建设趋缓;另一方面,部分规划缺少前瞻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出现了“各自为政”、同质竞争等问题。

对此,刘怀玉认为,应当多措并举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系统性发展,通过加强组织协调切实解决问题。鉴于苏南和苏北、主线和支线差异比较大,刘怀玉建议建立苏北运河、苏南运河文化带,并建立市厅协商机制,由扬州市、苏州市分别担任牵头城市,由省委宣传部和省发改委负责业务指导。

同时,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完善规划设计。要坚持运河文化带、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生态经济带和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四带两园”协同规划建设,有分有合,重点盘活漕运、盐运、南水北调、绿色水运等特色资源,做大做活地域文化品牌。此外,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展示江苏风采。一方面,建设世界航运窗口,依托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形成淮安、扬州、镇江核心区,进而向运河两端延展;另一方面,争取将淮扬运河列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

打造“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

基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发展现状,刘怀玉针对性提出了高质量创建“天下淮盐”旅游圈的设想。“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苏中和苏北地区形成了大尺度、多元化的淮盐旅游资源,借助于淮扬运河、通扬运河等,大致形成了‘天下淮盐’旅游圈的基本轮廓。”刘怀玉告诉记者,“为高质量建设淮扬运河文化长廊和淮扬文化高地,彰显‘千秋淮扬’的特色,创建‘天下淮盐’旅游圈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刘怀玉认为创建“天下淮盐”旅游圈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利于传承和活化“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品牌,填补运河沿线盐运文化集成利用的空白,使之成为“千年运河”活态标志性品牌;有利于推进淮扬运河文化长廊和淮扬文化高地建设,二者建设范围与“天下淮盐”旅游圈基本重叠,必将产生重要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创建“天下淮盐”文化圈有利于推进苏北、苏中旅游一体化发展,进而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旅游新的重要增长极。

报道链接: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297765&layountIndex=2&date=20240222&siteID=2&id=4

                                                 ———《江苏经济报》2024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