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不息承薪火,四海同音心相连——扬大学子西藏推普行

在西藏这片充满神圣与生机的高原大地,普通话推广正成为促进交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今夏,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学生及指导教师组成的“声声不息承薪火,四海同音心相连”推普+语言调查实地调研队,奔赴西藏山南市、林芝市等地,以青春之姿投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让普通话的种子在藏地生根发芽。

一、奔赴藏区:开启语言筑梦征程

2025年暑期,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该实践团队横跨祖国河山,跨越千山万水,奔赴西藏。从山南市扎囊县桑耶社区,到林芝市波密县的校园、乡村、敬老院,团队聚焦留守老人、青少年、基层工作者等群体,开展语言访谈、问卷调研与推普宣传,为藏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架起语言沟通的坚实桥梁。

二、深耕细作:多场景推普的藏地实践

(一)教育机构:校园里的语言播种

在林芝市波密县阿巴啦教育补课机构,经校长许可,团队成员桑杰卓玛等走进六年级课堂。经调查后的数据显示当地青少年课堂外普通话使用场景有限,但超85% 对外部世界好奇。团队融入藏地文化,用普通话讲 “藏汉团结故事”。课后问卷反馈,超70% 孩子愿用普通话描绘家乡,从羞涩到踊跃,普通话成为连接课堂与广阔世界的纽带,在知识传递与文化交流中,为孩子们打开瞭望外界的窗口,培育传承文化的新力量。

图一:西藏组成员桑杰卓玛与教育机构孩子们的合照

走访桑耶社区青少年时,团队发现孩子们课堂外普通话使用场景有限,但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发放宣传手册后,团队成员德庆与孩子玩词语接龙、分享校园故事,鼓励他们用普通话描绘家乡美景、梦想。“学好普通话,能把藏区的故事讲给全国听!” 队员的话,让孩子眼中燃起光亮,普通话成为他们瞭望世界、传承文化的新工具。

图二:德庆走访社区青少年,发放宣传手册,填写调查问卷

(二)文化活动:传承中的语言融合

在参与多吉乡角落村民族文化活动时,团队发放宣传手册,探寻语言使用与文化传承的关联。队员桑杰卓玛发现,超60% 村民认可普通话讲述文化故事的传播,用普通话讲述民族文化故事,能让藏地文化精髓被更多人知晓。于是,她积极鼓励村民“用普通话唱响民族歌谣,以通用语讲好文化故事” ,让普通话成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交流互鉴的新载体,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中焕发生机。

图三和图四:桑杰卓玛与角落村的村民以民族文化活动与普通话推广相结合的形式采访调查

(三)敬老院:温情里的语言传递

走进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民政局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团队满怀敬意与温情开展工作。经局长许可,队员们与敬老院老人、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交流。面对听力不佳的老人,队员桑杰卓玛贴近耳畔,以慢语速、清晰的发音讲解问卷;遇到方言浓厚的工作人员时,耐心引导用普通话表述。记录下老人“想通过普通话和远方亲人视频通话”的心愿,传递“普通话让关怀更温暖”的理念,让语言成为连接代际、传递爱意的桥梁,为敬老院增添温情与希望。

图五,图六和图七:桑杰卓玛等在波密县民政局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对院里老年人们及工作人员以调查问卷与宣传普通话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并合影留念

图八:德庆深入社区调研留守老人,发放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手册,填写调查问卷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声不息承薪火,四海同音心相连”推普+语言调查实地调研队以青春为笔,在藏地书写推普故事。从校园到乡村,从文化活动现场到敬老院,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让普通话在藏区成为促进交流的纽带、文化传承的桥梁,为藏地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语言动能”,让青春在推普助力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